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规模从小到大,办学层次从低到高,专业覆盖面从少到多,社会参与由寡到众,办学能力由弱变强,社会贡献由微到著。
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处于“小职教”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大职教”阶段。新时代,进入“强职教”阶段。
职业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立足于技能提升教育质量,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体制机制,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手脑并用的育人模式。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建设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教体系。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赋能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依靠智库科学决策,依赖教研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互学互鉴与共建共享。
新时代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深刻认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科学含义,明确分阶段发展目标,加快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拓展职业院校功能,充分发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先行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走过了从初创走向成熟的历史征程,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人才保障。
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鲜明
新中国成立后,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提出了紧迫需求,为职业教育开辟了广阔天地。
70年来,职业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
教育规模从小到大。学校从最初几千所发展到上万所;学生总数从最初百万人规模发展到世界第一;普职比从普通教育一枝独大到大体相当。2018年高中教育阶段招生普职比为59∶41,高等教育阶段招生普职比为53∶47。
办学层次从低到高。从初期中等专业教育、技工教育、农业中学相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到改革开放后普通高中转型的职业高中、上世纪90年代的高职、新世纪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的职教本科,教育重心逐步上移,形成中高职衔接的梯形教育结构。
专业覆盖面从少到多。建立与新兴产业、职业结构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相匹配的动态增补机制,适应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催生的职业需要,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版)分18大类、专业数367个。2010年增85个专业,覆盖近80%新职业;2019年增46个专业。《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版)设19个专业大类、99个专业类、共769个专业。2016年增补13个专业,2017年增补6个专业,2018年增补3个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人才需要。
社会参与由寡到众。职业教育由“两条腿走路”到政府办,再发展到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三元大职教体系。
办学能力由弱变强。由百人弱校发展到千人大校、万人大校。2018年,中职校均1525人,高职(专科)校均6837人,职教本科校均14806人。通过示范骨干学校建设及“双高”计划,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名校;推动“鲁班工坊”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赢得国际声誉。
社会贡献由微到著。职业教育为人的成长筑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为产业链提升和经济升级赋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增劳动力的70%,年技术培训上亿人次;为脱贫攻坚助力,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70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从“小职教”走向“大职教”,体系结构从“分层”走向“分类”,发展方式从“管理”走向“治理”,校企合作方式从“传统学徒制”走向“现代学徒制”。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职业教育处于“小职教”阶段。表现在由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为主管理,多部门参与,规模小、层次低、变动大。
1951年,教育部举办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确定了职业教育发展方针和任务,主要学习苏联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设置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是在劳动部门举办的失业工人转业训练班的基础上,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后备技术工人开始逐步成型和发展的。解放初全国技工学校只有3所,1954年建立了由苏联援助的北京实验技工学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几经变化,解放初期至1963年,由劳动部门综合管理技工学校。1964年至1977年,国务院将技工学校的综合管理工作划归教育部。1954年高等教育部规定中专由中央各部门集中管理。在1958年两种主要教育和劳动制度并行推动下,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在天津国棉一厂诞生,江苏首创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进入“大职教”阶段。国家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规模急速扩大。1978年至2018年,中职学校数从4700所增长到21.02万所,在校生数从127万多人增长到1555万人;高职(专科)学校数从98所增长到1418所,在校生数从近38万人增长到近1134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占据高中教育“半壁江山”。国务院1980年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985年至1997年高中教育普职比保持在1∶1。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普职比大体相当,2005年决定扩大中职招生规模100万人。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共同发展。教育部门统管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1978年国务院恢复劳动部门综合管理技工学校的职能。2018年,普通中专3322所,在校生699.42万人;成人中专1097所,在校生113.13万人;职业高中3431所,在校生401.08万人;技工学校2379所,在校生341.64万人。
职教集团化社会化。先后建立1400多个职教集团,成立56个行指委、5个教指委。
推动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原国家教委推广河北经验,着力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实施绿色证书制度。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
拓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领域。1993年,原国家教委在苏州召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讲习班,中德签署了第一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协定,陆续开展与澳、英、日等国的合作。
新时代,职业教育进入“强职教”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宏伟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届时总体实现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在整合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加强基础能力建设。2019年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2019年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237亿元,同比增长26.6%,着力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职业教育积累了宝贵发展经验
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领导的现代化建设,得益于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快速发展,在于不懈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并上升为规律性认识。
职业教育既是国计也是民生,70年来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解放初,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和教育制度,倡导半工半读和勤工俭学。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扩大职业学校比例,力争让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对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积极支持。
职业教育是社会共建的跨界教育,70年来立足于技能提升教育质量,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的体制机制,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手脑并用的育人模式,实行书证融通的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需要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施育中训、训中育,教师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同教同育”,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学同训”。从上世纪90年代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到如今“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合格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应当是职业素养好、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标准化服务产业,70年来将标准化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提升教育质量,形成中国品牌。
职业教育更依赖“名师出高徒”,70年来建设了理实兼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求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构建产教融合型师资培养新体系,推动校企流动、培养培训结合、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等模式,形成教师创新团队。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70年来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的体系架构实现了从中职到研究生专业教育的全线贯通;兼顾横向“立交桥”,促进普职融通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重心适度提升,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加强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的反应最为灵敏,7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赋能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规划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实现教学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模式重建,促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加快学校系统性变革,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更复杂,70年来依靠智库科学决策,依赖教研提升质量。
基于目标开展研究,形成政策法规、发展规划、专业标准、课件教材、教学模式、测评技术,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基于问题开展研究,摸清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准确了解教情学情、精准监测学业质量、提高就业质量,做到对症下药;基于实证和数据开展研究,促进决策科学化、实践理性化。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最具国际流通性,70年来坚持互学互鉴与共建共享。
“双元制”职业教育方式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借鉴1950年创办世界技能大赛的经验,我国自2012年起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挥以赛促教、促学的作用。我国职教从“走出去”到“引进来”,再到“走出去”合作办学,显示了开放发展的竞争力。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党的十九大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描绘了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职业教育列入宏观经济政策,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人、培训1500万人的重大任务,迎来职业教育的黄金发展期。
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科学含义。《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厘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明确提出它们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开辟技能人才和学术人才培养并重的新格局。
要明确分阶段发展目标。适应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贯通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增加职业院校吸引力,实现高职扩招100万人目标并保持可持续增长。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经过5至10年时间,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10年后,适应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普职教育融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障所有劳动者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机会获得技能学习。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中国职业教育世界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培养大量富有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
要加快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紧盯技术和产业升级变化,适应学习者多元化需求,实行基于标准的弹性学习时间和多元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发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要拓展职业院校功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融入社区生活,服务对象从适龄青少年扩展到劳动人口,提高技术含量,培养培训一体化,计入个人学习账号,载入终身使用的学分银行,促进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
要充分发挥职教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先行作用。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企业资源优势,凝练符合国际规范的教育标准,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和高质量劳动者,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和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作者:曾天山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